在男同性恋(gay men)社区中,“熊”(Bear)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亚文化群体,以其独特的审美、社交方式和身份认同在全球LGBTQ+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。在中国,如成都gay吧或Blued平台,“熊”群体也逐渐受到关注,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盟友。本文将介绍“熊”群体的特点、起源及在中国的表现,揭示其魅力与多样性。
“熊”群体主要指那些体型偏壮、毛发较多(尤其是胸毛、胡须)、外貌阳刚的男同性恋者。他们通常被描述为“熊爸”(bear daddy)或“狼”(wolf,偏瘦但仍阳刚),强调自然、粗犷的男性气质。熊文化的核心是接纳和庆祝非主流审美,反对传统gay圈的“白瘦美”标准。心理研究表明,“熊”群体成员多珍视真实自我,追求自信和包容。X平台上,网友常调侃:“熊是gay圈的暖男,抱起来像泰迪熊!”
熊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1980年代的美国旧金山,受到皮革文化和反主流运动的影响。首本《Bear Magazine》(1987年)定义了这一群体,强调“毛茸茸、阳刚、友好”的形象。全球范围内,熊社区通过“熊节”(Bear Week)等活动聚会,如西班牙的Mad.Bear。中国的熊文化虽较晚起步,但在大城市如北京、上海、成都蓬勃发展。成都gay吧(如Blue Shock)常举办“熊派对”,吸引壮硕男同和“追熊者”(chaser,偏好熊的瘦型或年轻男同)。
在中国,“熊”群体的社交多依赖Blued或微信群,成员年龄跨度大(20-50岁),职业多样,从白领到自由职业者。熊文化注重兄弟情谊,强调轻松、包容的氛围。知乎和B站讨论中,熊被赞为“gay圈最接地气”,常以啤酒、烧烤和幽默为社交标志。然而,熊群体也面临误解,如被认为“只注重外貌”或“过于阳刚”。事实上,熊社区欢迎各种体型和性取向(如双性恋熊),并致力于反歧视。
熊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对多元美的肯定和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。尽管在中国受限于社会保守和监管(如2021年LGBTQ+内容审查),熊群体通过隐秘社交和线下活动维持活力。成都网友分享:“熊吧像家,壮汉们超会照顾人。” 总之,“熊”是男同社区中温暖、包容的象征,展现了性取向与审美的丰富可能性,值得更多理解与尊重。